继《刺杀骑士团长》之后 村上春树时隔五年再推长篇新作

新华社武汉5月18日电 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1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中部地区要再接再厉,坚持稳中求进,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创新驱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为中部崛起培育新动力。委员们认为,现在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像布置工作,语言风格更加接地气,更加亲民,更加贴近社会,体现了政府的平等姿态。 国务院总理李大大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形有波动,势仍看好”,准确概括了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特征。 “‘形’是短期的表象,而‘势’是内在的本质,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核心本质。”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认为,关于中国经济“形”与“势”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正确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的方法论。 【形】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呈逐年下行趋势,由2010年的10.6%下行至2014年的7.3%,今年上半年更进一步下探至7%。经历了30多年超高速增长后,受人口红利式微、环境约束趋强、技术创新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潜力出现下降。全球主要机构普遍认为中国潜在增速将下降2~3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经济的‘形有波动’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由于外部环境、体制机制和经济结构变化共同导致的。”孙学工说。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也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密切相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把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3%,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依然脆弱。孙学工表示,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缓慢,中国出口的疲软与此相关,并因此抑制了中国与出口相关部门的增长。但伴随中国出口的下降,中国在国际出口中的份额并未下降,表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明显减弱。 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在全球表现突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仍然高出全球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高出发达国家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高出欧元区国家、欧盟国家和七国集团国家6.4、5.9、5.6个百分点,高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约2.7个百分点。 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约为27.8%,居全球首位。2015年中国经济如实现7%的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超过2007年,而当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曾高达14.2%。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跳出速度看大势,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我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 【势】今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长虽然短期“形有波动”,但仍保持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一是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一、二季度均同比增长7.0%,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二是就业保持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国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2%。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快于同期GDP增速0.6个百分点。四是先行指标逐步向好。全国发用电量、铁路货运量、房地产销售、企业库存增加等指标平稳向好,预示未来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劳动力、国外资本与技术引进,通过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实现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至2014年,劳动和资本数量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70%左右,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只占30%。但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回报率逐步回落,以劳动和资本投入数量增加驱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开始弱化。为此,中国需加快提升要素效率和推进技术创新。 “从经济结构角度看,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换时期,新旧增长动力此消彼长,但又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容易导致经济形势在季度间、月度间变化较大。”孙学工说,“形有波动”一方面的确反映了中国经济存在短期外部需求的不利冲击,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国在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方面的大胆探索与积极进取,后者在短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对长期发展则是重要的利好。 近两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维持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幅度也开始逐步缩小,要素效率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态势。与此同时,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凸显。在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的双重因素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年至2010年的25%左右提升至近年的30%以上,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正在启动。 今年以来,我国社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装车量增速一度在低位徘徊,一些研究机构据此判定中国经济进入衰退期。而在黄益平看来,这些传统微观指标低迷与就业良好、消费旺盛的局面形成明显反差,反映的是我国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结构更平衡,这也是步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服务业就不需要消耗那么多电。增速下降,但是就业指标良好,这背后是创造就业能力更强的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越来越高。”黄益平说,我们不能孤立地看指标,要考虑指标背后有经济结构的优化。 孙学工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势仍向好”有充分的依据。从供给方面看,中国在人口数量红利减弱的同时,人口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人口素质红利正在形成;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专利等研发成果大量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蓬勃发展;互联网+等新技术向各行各业大规模扩散渗透,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备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效率与创新驱动转型的条件。 【势】随着中国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二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第二产业2.3个百分点。 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速达到10%,超过了经济增速和整体工业增速;201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近5个百分点。 【形】近期中国经济确实遭遇了一些新的波动与挑战,特别是股票市场异常波动、人民币贬值预期升高、出口下降以及PMI下滑等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吸引了大量眼球,甚至出现了一些过度反应。有些人因此对中国经济前景产生了悲观看法,认为中国经济奇迹到了终结的时刻。 “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波动正是市场发挥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作用的途径。”孙学工表示,从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看,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包括长期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金融与外汇领域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短期波动性。 近几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我们没有超发货币,没有搞大规模强刺激,主要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既稳定了经济,也为下一步调控留下了空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也是带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红利。近年来,中国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民间投资热情,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尤其是2015年实施“三证合一”以来,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达到685.1万户,同比增长15.4%。 黄益平认为,释放市场活力,简政放权是先手棋,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就是重头戏。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变,但经济下行的压力还会持续,利用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培育新动力,归根到底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桎梏,不断增强微观活力,释放市场潜力,让各类增长的源泉竞相迸发。”孙学工说。 【势】自2014年9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以来,在行政审批制、商事制度改革的带动下,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创新热情。2014年以来,全国日均新增市场主体一万家以上。 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可以期待创业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记者 陈恒)完善融资环境 让市场发动机不停息 早在2010年,吉林省就将小卫星制造技术列入《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并在吉林省打造出“高新卫星城”。 新华社南京2月1日电 在中国“最老县”江苏如东县,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8%。因为老年人居多,这里的夜生活也结束得比周边县城要早。 如东只是中国迅速“变老”的一个缩影。截至2013年,北京市户籍老龄人口比例达到21.2%。上海市户籍老龄人口比例超过27%。经济大省江苏,2014年底户籍老龄人口比例也达到了20.57%的历史新高。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超过2亿,并且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 老龄化加速带来了养老服务、老年医疗、老年人权益保障等多方面问题。记者在近期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发现,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养老资源投入和分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正成为各地共同的行动。代表委员们认为,通过立法强化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将让老有所依更有保障。 1月25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以98.7%的赞成率高票通过《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由地方人代会通过的社会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仅过了4天,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并成为今年唯一一部上该市人代会审议的法规。地方代表委员们认为,养老地方立法提交地方人代会集体审议,体现了各地对该项立法广泛吸收民意的重视。 其他省份的养老立法也在加速。在江苏,《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已经列入该省2015年重点立法计划,相关部门正在起草草案,预计下半年将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在湖北,相关法规也正在酝酿。 “立法代表了民意导向和资源投向,有立法引领,养老事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腊生说,全国养老床位总数最多的江苏,每千名老年人也仅能分到33.5张床,也就是说30个老人要“抢”1张床。当前养老产业的发展难点就是行业规范和资源投入,而立法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据了解,目前养老服务投入超过10亿元的省份已有上海、浙江、山东、四川4个,北京、江苏等在养老立法后,相关投入也从现在6亿元左右进一步增加。 “目前,养老机构经费主要靠政府补贴和资助,政府的财力有限,难以扩大再投入。”江苏省政协委员高慧指出了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针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遇到的困难,明确了用地、融资、财政补助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多种类型的养老机构,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投入增加的同时,立法也将使养老基本服务有保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就表示,《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将解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遇到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特别是在用餐、医疗卫生、家庭护理和紧急救援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立法最重要的是使养老服务更规范”。湖北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厅长彭军说,此前养老服务责任纠纷无法可依,养老机构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挫伤了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作为全国第一部养老领域的地方性法规,2014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就是为支持引导并规范管理社会力量兴办、运营养老机构而进行的立法。 正如养老服务是一个体系,养老立法也应是一个体系。江苏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强调在养老立法的同时需要相关的部门规章支撑,以便让相关法条落到实处。他表示,2014年,江苏密集出台了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金融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工作、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等一系列养老服务政策文件,为养老立法的落地准备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立法最终落实还要靠执行。在各地采访中,记者听到更多代表委员们建议,他们热切希望各类养老法律法规在加快出台的同时更要掷地有声。(记者 杨绍功、孔祥鑫、罗鑫、岳德亮)
记者 李晓杰 郭凌霞